在网络上,钱学森的名字如雷贯耳,“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 等称号是大众对他最常见的认知。
他冲破美国重重阻挠回国,投身于中国航天事业,带领团队成功发射 “两弹一星”,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挺直了腰杆。
但你以为这就是钱学森的全部?大错特错!真实的钱学森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加 “可怕”,他的成就和贡献横跨多个领域,远超 “航天之父” 这一单一标签,今天就来深挖一下这位科学巨匠的传奇人生 。
1929 年,18 岁的钱学森以总分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攻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 。
当时的上海交大,学风严谨,教学理念先进,与欧美顶尖院校接轨,为钱学森提供了世界级水平的本科教育环境。
在交大的日子里,钱学森如同一块海绵,尽情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他每天穿梭于图书馆和教室之间,对各类专业书籍爱不释手。
在机械系读三年级时,金悫教授讲授的水力学课程深深吸引了他。水力学作为水利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工程水利至关重要。
临近期末的水力学考试,钱学森做了充分准备。考试时,他胸有成竹,答题一气呵成。金悫教授阅卷时,发现钱学森的试卷卷面整洁,解题步骤清晰,6 道题全部解答正确,本打算判给他满分 100 分。
然而,钱学森在接到试卷复查时,发现了自己在一个公式推导的最后一步,因书写疏忽将 “Ns” 写成了 “N”。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即举手向教授说明情况,主动请老师扣减分数。
这份 96 分的水力学试卷,不仅体现了钱学森扎实的专业基础,更展现了他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这种态度贯穿了他的整个学术生涯,成为他日后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基石。
在交大,钱学森还热情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实践课程,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他的努力和才华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认可,成为众多老师的得意门生。
1935 年,钱学森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资格,远渡重洋前往美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学。初到美国,钱学森面临着诸多挑战,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教育学生的方式和学术氛围,但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知识的渴望,迅速适应了新环境。
在麻省理工学院,他只用了一年时间,便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航空机械工程的硕士学位 ,让那些原本轻视他的美国同学刮目相看。
然而,钱学森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深知要在航空领域取得更深的造诣,需要更广阔的学术平台和更顶尖的导师指导。
于是,1936 年,他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有幸师从大名鼎鼎的空气动力学专家冯・卡门教授。冯・卡门是当时世界闻名的工程力学和航空技术权威,被誉为 “超音速飞行之父”。能成为他的学生,钱学森倍感珍惜。
在冯・卡门的指导下,钱学森如鱼得水,全身心投入到空气动力学和火箭技术的研究中。他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和勤奋,常常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废寝忘食地钻研各种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1939 年,钱学森获得了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和数学双博士学位 。在攻读博士期间,他与导师冯・卡门合作,提出了 “卡门 - 钱学森” 公式 。
该公式在二维无粘性定常亚声速流动中,能精确估算压缩性对物体表面压力系数的影响,解决了当时航空领域的一个重要难题,在空气动力计算中得到普遍应用,钱学森也因此声名鹊起,在国际航空科学界崭露头角。
194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如同一束光,照亮了钱学森心中的希望。
彼时,他在美国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担任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拥有优越的科研条件和丰厚的物质待遇,在科学界声名远扬。
但在钱学森心中,这些都无法与祖国的召唤相提并论。他深知,百废待兴的祖国正迫切地需要像他这样的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钱学森毅然决然地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一切,回国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
他迫不及待地收拾行囊,准备带着家人踏上归程,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丝毫没有保留地奉献给祖国。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这一决定将引发美国政府的强烈反应,他的回国之路也将充满荆棘与坎坷。
美国海军部副部长金贝尔曾放言:“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 5 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在美国政府眼中,钱学森掌握着最先进的火箭和导弹技术,是美国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绝不能让他回到中国,为竞争对手增强实力。
1950 年,当钱学森准备回国时,美国官员突然拦住他,将他关进监狱。移民局还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 14 天。
在狱中,钱学森遭受了非人的折磨,看守人员每隔 10 分钟就进室内开一次电灯,让他根本没办法入睡,精神和身体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
后来,在加州理工学院同事和学生的强烈抗议以及缴纳了 1.5 万美金巨额保释金后,他才被释放 。
此后,钱学森被限制行动,他的信件、电话被监视和检查,生活完全失去了自由。他就像一只被困在牢笼里的鸟儿,虽有翱翔蓝天的梦想,却无法展翅高飞。
然而,面对美国政府的无理羁留和重重压力,钱学森没有丝毫退缩,他心中始终燃烧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回国的坚定信念,不屈不挠地与美国政府抗争着。
在被软禁的五年里,钱学森没有被困境打倒,他利用有限的条件,接着来进行科学研究。
为了躲避监控,他的妻子蒋英将书桌搬到了厕所,钱学森就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潜心钻研,完成了具有开创性的《工程控制论》。
这本书不仅是他学术生涯的重要成果,也为后来中国在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他还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发展动态,通过种种渠道了解新中国的建设情况,与国内的科学家和留学生保持联系,为回国后的工作做准备 。
1954 年,钱学森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了和毛主席一起站在城楼上的陈叔通。陈叔通是钱学森父亲的好友,当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于是,他给陈叔通写了一封信,请求祖国帮助他回国。为了确认和保证这封信能顺利送达,钱学森和妻子蒋英精心策划,蒋英用左手模仿儿童笔迹写信,巧妙地躲过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监视,这封信辗转寄到了陈叔通手中。
1954 年 4 月,美英中苏法五国在日内瓦召开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抓住这个机会,与美国代表就侨民问题展开谈判,要求美国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
在谈判过程中,美方一开始态度强硬,拒不放人。为了表示诚意,中国政府作出了一系列让步,同意美国在华侨民和被拘禁军事人员回国,并释放了 4 个扣押的美国飞行员。
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外交部成立中美会谈指导小组,与美国进行艰苦的外交斗争。
经过多方努力和多次谈判,最终,中国政府以释放 11 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为条件,终于迫使美国政府同意钱学森回国。
1955 年 9 月 17 日,钱学森一家登上了 “克利夫兰总统号” 轮船,历经一个多月的航行,终于在 10 月 8 日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
他冲破重重阻力,带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科学的执着,开启了为祖国航天事业奋斗的新篇章,为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航天事业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